查看原文
其他

夜读·医师节 | 他们一路上只顾风雨兼程

小南时光 小南时光 2022-06-07


有这样一群人。出生时,她们或许是最先怀抱我们的人;平日病痛时,我们总抱着无奈之心面见他们,“生病看医生”是再正常不过的逻辑;将归去,又有谁听见他们面临生命流逝时无力的叹息


2020年,疫情之中,医师成为了所有人视线的焦点。生死面前,他们的担当与奉献尤值得敬佩。不论是重灾区,还是低风险地区,总有万千医务人员守卫着我们的安康。他们与生命并肩作战,以平凡之躯,践行医者的誓言,他们中的大多数,只为我们留下白衣的背影。


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“中国医师节”,疫情渐趋平缓,但对抗疫医务工作者的敬意不应淡去,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听听这个群体的些许心声。


@黄捷爸爸(医务人员)

其实疫情刚爆发的时候,作为防疫人员,我们也会与普通百姓一样感到害怕、恐惧,因为面对的是此前未经历的疫情,我们对新冠病毒缺乏认知,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,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,只能迎难而上。当时想得更多的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尽快消灭疫情,尽早解除民众的恐惧心理,同时保护好自己和同事。现在国内疫情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控制,我真心觉得要感激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,各部门的统筹协调配合,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。我是在疾控中心工作的,经过这次疫情,我觉得,防疫工作,平凡但不能缺。真心希望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切实执行“预防为主”的卫生工作方针,切实保障提高各级防疫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,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,为民众建立起疾病控制的坚实的挡风墙。

▲图源/新华社

防疫人员在正面与瘟疫斗争,而作为医务人员的家属,除了为迅速增长的确诊病例的数字不安,还为自己家人的安全提心吊胆。


@黄捷

作为医务人员的家属,在这次疫情中,我真的感受到医生的伟大,他们真的很辛苦,也在疫情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。我平常看着父亲早出晚归地劳累工作,就很心疼。毕竟在瘟疫蔓延的时候,生活、生命都变成了不确定的东西。作为儿女,也会希望跟父母多一点时间待在一起,抵抗瘟疫袭卷的恐慌。有的时候甚至感到心里有些不平衡,就觉得这么危险的事情,为什么是我的家人去做?患者需要他们,家人也需要他们啊。但是,我也懂得父亲必须这样做。其实,我的内心是矛盾的,同时又很坚定——不想让他去,又觉得他必须要去


其次,作为医务人员的家属,可能我们会更加迫切地期望战胜疫情,因为我们的家人不仅在劳累,同时也冒着自己被感染的风险,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都特别大。


现在国内疫情形势缓和下来了,我的父亲也还身体安康,我就会暗暗庆幸:还好还好,一切不好的都没有发生。

纵使心情急切,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无法穿上白大褂,与医务人员并肩作战,却有这么一群南大人,在疫情爆发之始,就成为了他们坚定的后援军——南京大学的同学们自助组建了援鄂群,向当时物资紧缺的湖北地区提供资助。作为对接小组的成员,对疫情也会有更加独特而具体的记忆。


@杜婧(南大援鄂团物联组成员)

当时自组团有专门的对接小组,包括物流和医院两个部分,我主要负责和医院方面联系,因此常常能与湖北的医生沟通。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期,几乎所有医院都缺物资。有的医生用泳镜做护目镜,还有医生用酒精喷过口罩后反复使用,后来连酒精也用完了。曾经有医生跟我提起,当时医院之间甚至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也会争抢物资,毕竟,拿到防护用品,自身的安全会更有保障。但是在大多数时候,即使物资已经很紧缺了,还是会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物资让出一部分给其他人。


比如,在物资最紧缺的一段时候,我们筹集了几百套隔离衣,本来打算全部给襄阳一家医院,但后来有其他医院的医生说他们也缺物资,襄阳的医生就说他们愿意让出部分。


疫情期间物资的供应特别不稳定,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最后并不能拿到之前答应给他们提供的物资,但我跟那边医院说明情况的时候,医生们都能很好地理解这个状况,虽然他们工作很忙,但是从来没跟我们着急过。


我记得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事。


有一位来自赤壁的女医生本来是负责物资采购的,所以我一直跟她有交流。但是有一天,她突然跟我说以后她不负责这个工作了,因为她申请了去隔离病房(跟新冠病人接触)。


有一位天门的医生,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阿姨,她特别和蔼、健谈,有空的时候会跟我聊天。我有一天发烧了,没有工作,她就特别着急地来询问我的身体状况。在工作收尾的时候,她跟我说,她对南大特别有好感,有机会一定要带湖北的特产来南京看我们。


还有一个武汉的临床医生,他们科室急需医用手套。在收到我们发过去的手套后,他会立刻给我们回应,这是我们当时收到的最快的反馈,有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,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真的有意义的。


此外,经过这次疫情以及我自己亲身参与的支援对接活动,相比以前,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。


其实我自己经常生病,也多次出入医院,但我从小到大对医生的印象很简单,就觉得那不过是一份职业而已,虽然碰到过很多温柔有耐心的医生,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去了解他们,因为我跟他们接触的时间也就只有一小会儿。


但这次疫情期间,跟医生们的深入接触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处在这个岗位上的人,他们的性格,以及他们心中的想法。


之前在社会新闻上也会看到很多有医德的医生,但只有跟他们深入接触后,才会有切实的感触。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,我能感受到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,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,但面对疫情,每个人都在坚守岗位,在紧急的情况下还能对他人保持耐心。其实我们工作肯定有不到位的地方,但医生们从来都没对我们表示不满,无论物资是否能到位,他们的语气中都满是感激。有一些稍微偏远地区的医生,打电话的时候带着方言,我觉得特别可爱。经过这次疫情以后,我面对医生时会对他们有更加尊重的态度,因为我知道他们的不容易,也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非常勇敢坚定的人。

▲图源/新华网

疫情让医生这个职业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,而作为即将踏上行医之途的医学院学子,内心也会有比常人更深的感触,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未来,也有更多的期许。


@周旻(医学院大二学生)

最初选择学医的时候,我就觉得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,治病救人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。这次疫情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。而在这场与瘟疫、死亡的博弈中,我深切地体会到医生与病人本质上是在同一条战线上的,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。


在我的成长环境中,大家对医生会有种种不信任。我曾经听见患者抱怨医生“坑钱”——去医院看病总是要做各种检查,而他们认为医生要求做那么多检查、开那么多药,是为了赚钱。其实,我以前也这么想,但是现在学医了,才知道有的检查是不得不做的,有的药是不得不开的。


当然,是有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存在,我并不否认这一点,但我相信大多数医生都是为了患者着想的。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尽职与渎职之说,只是在与生命相关的行业中,渎职的后果过于严重,所付出的声誉代价也就无限提高了。


但是,社会上总有些人凭着自己的“生活经验”,盲目认定医生与患者的对立关系。一些人生病了不肯去医院,一些人对医生持有敌对态度。之前看到新闻报导的恶性伤医事件,明明医生已经全力救治了,却得不到患者家属的理解,作为医学院学生,这真的让我感到寒心。我也害怕日后当我真心实意地为患者着想时,却遭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恶意揣测与敌对。


在这次疫情中,我听到了不少向医护人员致敬的声音,许多人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医生为患者着想的心情。疫情让大家对医生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关注。直观来看,今年的临床医学分数线较往年提高了,疫情没有动摇学弟学妹们学医的意志,我感到很欣慰。我也希望,日后医生的行业能够更加纯粹。医生只需要想着如何治病救人,而不必担心患者藏着的“那把刀”。

今年,医务人员走向了聚光灯的中央,但医务人员的付出绝不仅仅在“突发时刻”的镜头前,他们在无数个常人看不见的日子里,为每个人的健康努力着。


在纪录片《手术两百年》中,我们看见了医学进步途中的每一滴艰辛汗水,也欣喜于医学发展为生命前行带来的希望。

第一位坚持术前洗手消毒的医生,在其去世前都没有得到医学界的认可,反被其他医生嘲笑、排挤;第一位偷偷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,开创微创技术的先河,却被传统医生认作大逆不道,被迫丢掉了工作;第一位实施移植手术的医生,被宗教人士咒骂,逝世后被弃尸荒野;一些医生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试验药物。


他们的每一点努力,都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。除了部分医者有幸将其姓名铭刻于后人心中,那些生前一心救死扶伤,却被历史风尘湮没姓名的医者更是数不胜数。但他们一直默默地怀着悲悯之心,在救助的道路上前行。虽然无法拯救每条生命,但他们从未放弃。

▲图源/纪录片《手术两百年》

几千年来,在一片蒙昧与黑暗中,在一片世俗冷眼中,医学先驱们用一点点微光,来探索我们自身的躯体,建立起人类在这个广阔世界中的坐标。认识自己或许是医学永不停止的主题。医学将冲破黑暗,继续改变人类的命运,这一过程必然艰难至极。

——纪录片《手术两百年》


医学的任务不是起死回生,更不是消灭疾病,医学的对象是人。

——纪录片《人间世》

▲图源/新华网

的确,医生作为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种,它其实也是许多人谋生的手段。我们从不该以“救世主”的身份来要求他们。因为医学总是存在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数,医生是人,不是神,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与无可奈何。


医学总是无法避免失败的手术,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、纠纷、冲突。我们都目睹过医生在现实中遇到的泥泞、挫折,有些时候,他们甚至没有被善意对待。可贵的是,仍有许许多多选择行医之路的人,即使他们明白未来总要面对失败,面对种种挫折,却未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,而是只顾一路风雨兼程。

▲图源/纪录片《手术两百年》)

正是他们无私、无畏的行动,让“医师”的名称闪耀出光芒。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说:“医学实际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。” 他们在生命的悬崖之际,紧紧抓住生命的尚存活力。


我们呼唤医生对其使命的敬畏之心,也期待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尊重、理解与信任。人生迢迢,愿君安康。


图片来自unsplash,此网站开放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或许你还喜欢:

夜读 | 远方来鹤

夜读 | 我猜想它必是我的意向的旗帜

夜读 | “故事不能让你一个人都讲了”

读城记 | 展览馆里的风景

夜读 · 八月的诗 | 八月在高原有夏日的光照

夜读 | “草仍然绿,水仍在流”,但条约已经被撕毁

夜读 | 在殖民者的叙事中,原住民的唯一命运就是灭亡

夜读 | 想著月的照,水的流,我的走

夜读 | 想念梦幻的桂旗:一本谈论“古代八卦”的书

夜读 | 假如《洛神赋》是《山鬼》的续写


朗读,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

若你有好文推荐,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,欢迎投稿到:

nju_xnsg@163.com



责编 | 陈一霞

指导 | 逸

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

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